每個發燒友都有自己喜歡聽的音樂類型。單從音樂類型來講,對於器材所表達出的三頻肯定有著不同的要求。

 

三頻是大家所熟知的高頻、中頻、低頻。

從物理角度來講,

30~150Hz為低頻段,

150~5KHz為中頻段

(其中150~500Hz為中低頻段,500~5KHz為中高頻段),

5K~16KHz以上均為高頻。

那麼人耳的可接受頻段範圍(可聽域)是多少呢?理論上來講是2~20KHz,但是多數超過25歲的人已經無法聽到16KHz以上的聲音了。是不是聽不到,就感覺不到,就不重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多數中高頻樂器,比如小提琴,發出的聲音在牆面經過一次反射和二次反射後頻段早已超過了人耳可以接受的範圍。但是這個頻段的聲音如果缺失,的確會造成整個小提琴的音樂重播過刺過幹的。所以並不是耳朵不可聞的頻段,在重播時就不重要,三頻一定要作為一個整體來考量。

 

 

低頻主要是在重播以低頻為主的打擊樂器或者管類樂器,例如大提琴,鋼琴,管風琴,大號,以及大鼓,定音鼓等存在極低頻率的樂器。

我們所認知的男低音:E2-C4,頻段在82.407Hz~261.63Hz(出自《哈佛音樂詞典》),其實更多的頻段分佈實在物理定義的中低頻段,並不能完全等同於低頻重播。低頻如果在重播過程中效果表現的較好,聽音者會感受到厚實感,並且基底十分扎實。反之,則聲音整體會顯得沉悶,有氣無力。

好的低頻一定是給人有衝擊感和捶胸感的,在動態和質感完整的時候,你往往不是聽到它,而是感受到它滾滾而來的不可阻擋的氣勢。

 

 

 

中頻就非常繁複了。絕大多數的人聲,一些擁有極少高頻頻段的樂器,比如小提琴,小號,圓號,長號,薩克斯等等,其直接發出的聲音在物理定義上都屬於中頻。這也是人耳最容易接受的一個頻段,通俗來講就是我們最易聽到的頻段。

人聲的發聲極限基本在82Hz~2637Hz之間,極低頻段的人聲對於很多男低音歌唱家並非難事,但是這個2637Hz對於男高音歌唱家來說就不那麼容易了。2637Hz這個資料出自哪裡呢?俄羅斯歌手Vitas在演唱《奉獻》時裡的E7,就是2637Hz,被大眾稱為“海豚音”。

大部分人聲和樂器的基音都屬於中頻的範疇,而非我們平常理解的高音。這個頻段上如果重播效果優秀,人聲和器樂聲會相對飽滿而不渾濁,清亮而不幹刺。對於多數器材來說,最看重的頻段其實也是中頻,因為這畢竟這是人耳最容易被“抓住”的一個頻段。

 

 

 

高頻是個非常難以表述的頻段,因為就物理定義的高頻來講,更多的是指音樂重播時,人聲或者樂器發出的基音反射所產生的泛音。就如前面所說,泛音的頻段也許不為人耳可聞,但如果某些樂器的泛音被完全去掉,那麼該樂器的重播也就不完整了,聲音肯定是比較難聽的。高頻泛音對於重播主要表現于高頻段的順滑度和連貫度。用個比較形象的比喻,差的高頻給人的感覺是虛線,偶有偶無,完全連接不上;較好的高頻像是直線,連貫延續卻缺乏變通;最好的高頻應該像一條曲線,優美,延伸,綿綿不盡。

 

 

就音樂整體來說,三頻的分佈需要相對的平衡。任何一個頻段的突出或者缺失,都可能造成聽感上的異樣。一套三頻均衡的系統,才能重播出中正,本真的音樂。

 

 

跟著大家一起買,藍芽麥克風請點這裡↓↓↓

https://goo.gl/W3VpMm
https://goo.gl/W3VpMm